《媒体文汇》(45)春雨润物式的思想政治工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媒体文汇》(45)春雨润物式的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吴相仁、梅玉宝

(198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调查资料》)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尊重人、爱护人,启发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切实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职工自觉树立爱厂如家的思想,是江南仪表厂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江南仪表厂振兴、腾飞的重要原因。
奖之有理处之合理
江南仪表厂的前身王庄乡水泥制品厂,是王庄乡有名的"老大难",生产萧条、财务混乱、人心涣散,内部矛盾重重,偷窃、赌博、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仅1978年到1980年,严重打架事件就有5起,参与赌博的职工达11人之多,占当时全厂职工的20%,企业陷于恶性循环、贫乱交叠的困境中。王庄乡的人形象地将其讥称为"西伯利亚",以致不少人不加分析地把该厂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归结为农民意识的"特产",连本省一家农业政策研究部门的专刊记者也抱这种态度。
1980年3月,当时的王庄公社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对该厂进行重点整顿,派了工业办公室副主任袁勤生同志出任厂长,重建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立即着手调查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座谈、查帐,基本上摸清了家底,想出了一些对策。他们强烈地意识到:改革现有的奖惩制度,造就一个激励职工奋发向上、以厂为家的氛围是企业振兴的关键。于是,他们从实际出发,根据群众意见,制定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记的"厂纪十条",作为全厂干部职工共同遵守的最根本的企业制度。同时,取消了原有的按比例评先进,指标含糊不清的评比制度,根据生产特点和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制定了一些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切实可行的指标,实行车间、厂部两级综合评分计奖制度,把定额管理、多劳多得同热爱集体、不计报酬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透明度和可行性增强,摒弃空泛神秘的"长官意志"评奖制。并设立立功榜和光荣册,及时表扬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凡合格者名字和主要成绩上立功榜,并载入厂最高荣誉史册﹣﹣光荣册备案。今后考核职工平时表现,分配紧缺物资,职工晋级、提干,加入党团组织,进工会,确定退休津贴以及选送高等学府深造等,一律以光荣册为准,凭实际贡献说话。
另外,车间与车间开展"优质、高产、降本、安全、团结"五个方面的双月红旗竞赛,厂内职工普遍开展"爱厂如家,争做好事"活动,每个职工对照各项标准天天记载,分期考核评比,做到评比活动经常化。
具体化、经常化,并与长期化、制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奖惩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江南仪表厂振兴的第一着棋,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它简单易行,切实有效,可以消除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的种种弊端,克服"长官意志"带来的无数陋习,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奖之有理,处之合理,从而保证奖者心情舒畅,处者心服口服。思想工作深入人脑,激励职工努力进取,奋发向上。
有制必依重奖严处
江南仪表厂的领导深深懂得:好制度的颁布不过像一声"春雷"震醒了沉睡的企业职工,让他们在危难之中看到了复苏的希望。这固然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不可能持久,只有既"打雷"又"下雨",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赢得人心,使其积极性全面持久地高涨。因此,制度刚建立不久,江南仪表厂便果断地采取措施,严格"以规论处",拔了一个"钉子户"。
厂里一位主要干部的儿子,依仗自己是干部子女,自由散温,上班吊儿朗当,有时还无理取闹。1980年的一天,车间主任批评了他,他很不服气,随手将一盏工作台的灯炮砸个粉碎。事后,一位副厂长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他不仅听不进,而且大为光火,找了一根拖拉机上链条缠在腰间,扬言要打死副厂长。面对这种棘手的局面,厂领导一方面给其家长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方面根据其错误,作出了严肃的处理,这对职工震动很大。身上还带有浓厚小农意识的农村工人,见这"皇亲国戚"也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在兴奋之余增强了遵守厂规厂纪的自觉性。后来,又先后对违纪的副厂长爱人、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给予了合理的批评和处分,维护和保证了厂规厂纪的严肃性和约束办。一些职工高兴地说:"现在不比以前了,厂里的制度算数了,我们厂有希望啦!"
不久,他们又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使正气得到了发扬。1982年初,职工董建民出差到何市公社机械厂购买一只重一百多斤的机械零件,当他跨上轮船的时候,拴铁件的绳子突然断裂,三块零件全部掉入河中。小董顾不得吃饭,向附近农民借了把铁耙,冒着严寒站在在冰凉的河里打捞,终于在群众的帮助下把零件全部捞了上来,使集体财产免遭损失。当时厂里有些职工犯嘀咕:"这下小董倒霉了,把零件掉到河里,厂里已派人去调查,等着处理吧!"然而,厂领导不仅没批评他,反而专门召开会议,号召全厂干部职工向他学习,学习他这种爱厂如家的思想,并将他的事迹载入光荣册。通过厂报、广播大力宣传,后来又报到市里,使小董荣幸地被评为当年度常熟市新长征突击手。这样既感动了小董本人,又鼓舞了其他职工。
1985年他们又结合中央号召的"四有"教育,在全厂开展创"四有江南人"的活动,形成了规划人人订,目标人人攀,称号人人争的好势头,先后有12名职工获得"四有'江南'人"光荣称号。除了给予精神鼓励外,还实事求是地给予了部分人晋升、加级的物质奖励,大大激发了职工爱厂如家,奋发进取的积极性。
会奖敢罚,重奖严处,奖罚分明。树正气,压邪气。这一系列动"真格"的行动,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极大地显示出来,给这个曾半死不活的企业注人了新的活力。过去,有时生产任务紧,需加班,一些职工动辄先需加班费。有的甚至公开宣称:"我就是为'大团结'而奋斗的。"现在,职工不仅在厂内厂外争做好事,集体临时有突击活大伙自告奋勇抢着干,而且义务劳动制这个久违了的"伟大创举",也在这里﹣﹣一个农民办的企业唤发了蓬勃生机。职工们不仅利用义务劳动把厂里的垃圾清理了出去,把厂区布置得漂漂亮亮,而且回收了大量旧砖和废旧水泥以及螺丝钉、铁丝、碎钢。这些废旧物资全部得到了综合利用。厂区荷花池内的仿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的"石舫会议室"、厂招待所前面的九曲桥等,其基础材料绝大部分都是职工利用义务劳动收拣的旧砖、废旧水泥和钢筋。
重转化鼓励轻处罚批评
人们普遍认为,实行经济罚款是乡村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原
因主要是职工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低,其劳动仅仅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
生存要求。甚至一些专家依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关于 X 理论的论述和社会心理学家马新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持此观点。可是,江南仪表厂却把这种主要靠罚款对人的管理称为"监狱式"管理,认为是干部无能的表现,是经济工作上的"暴政",很不赞赏。他们认为,乡村企业不仅是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重要源泉,而且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提高民族素盾的伟大学校。因此他们不采取简单粗暴的经济罚款,而是重转化,轻处罚、轻批评。重在启发教育人,提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增强工人的主人翁地位。
对职工不搞消极处理,更不为处罚而处罚。1983年,他们明确宣布不动用开除职工的权利,使职工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同志,不歧视,既往不咎。一方面规定凡歧视犯过错误的同志,便以违反厂规处理,造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对犯过错误的同志,耐心帮助开导,做深入细致的转化工作,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加以鼓励表扬。
企业刚转产仪表时,厂里有6个比较出名的后进职工,按常熟的话说,叫做"三角黄石",放到哪里都摆不平。企业整顿时,当时公社党委曾决定开除他们。江南仪表厂的领导想:他们身上固然有不少毛病和缺点,但是,人终究是可以转化改造的。更何况开除不仅难以使他扭转观念,很快变好,而且反过来会加剧其破坏性对立情绪,从而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能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基于这种考虑,把他们留了下来。在工作上严要求、不歧视,有成绩就表扬,有特长就重用;生活上多关心,送温暖,及时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困难;思想上多帮助、多开导、多鼓励,帮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信念。对他们的缺点善意地批评指出,不迁就;当他们有了进步,就加以肯定,一视同仁地给予表扬。经过经常持久耐心的教育和帮助,这6个人慢慢地由"三角黄石"转变成"宝石",都成了生产上的骨干,其中有一人还当上了厂级干部。1985年以前,全厂受过处分的17名职工,4人担任车间的干部,6人先后立功评为先进。曾视为"钉子"的那位干部子弟,后来振作了起来,当上了先进生产者,还加入了共青团,担任了车间主任。不仅如此,1983年至1984年,江南仪表厂还大胆地接收并培养好了在王庄"出名挂号"的从外单位过来的4名后进职工。这在全乡乃至全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既增强了本厂职工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又提高了工厂的声誉和对外吸引力。
提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陶冶职工思想情操。无论是评先进,还是发奖金,都采取"文明领奖"法。年终,给每个职工发一张表格,上面印着十几项对照指标,让每个人对照自领,不需要审批,结果有685元无人圈领。第二年又进行"文明领奖",又有2445元无人圈领。实践证明,这种尊重人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迭加效应。不仅奖金每年有一定结余,留作"以丰补歉"用,而且职工思想觉悟大大提高。职工们说:"不能让几元钱玷污了灵魂,败坏了名誉。"有一个女职工1984年领取了文明奖,事后想起一次上班时曾同别人拉家常,违反了劳动纪律,便自觉地退回了5元钱。
强化激励启发教育
江南仪表厂车间门口的醒目处,设有一个质次分析台,上面写着"忽视产品质量者感到脸红!"把不合格的产品注明车间和责任人,放在这里"示众",同时开展产品操作优质比赛活动,从而激励职工提高生产技能。另外,厂门口、办公大楼的荣誉室里和产品陈列室里也到处张贴类似教育职工谦虚谨慎、严守厂纪、拼命工作的口号,并充分利用报刊、黑板报、广播,大力宣传表扬先进典型,批评厂里和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强化刺激职工的感官,从而教化和激励职工积极向上,以厂为家,逐步树立"职工一条心,产品超全民,用户找上门"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企业精神。
厂领导认为,激励人很重要。搞企业生产经营就跟带兵打仗一样,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战争时期曾激励鼓舞士气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是"快板",八十年代,江南仪表厂这个乡办厂利用的则是"职工大会",这是他们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快板"。
我们认为,乡村企业无论设备,还是人员素质都较低,并且规模也有限,在经营管理上采用类似幼儿式的教化启发管理,及时表扬激励,及时澄清模糊认识,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这对提高职工素质,促进企业成长很有裨益。江南仪表厂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根据本厂实际,除了借助较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激励外,主要采用了与职工"对话"的"职工大会"形式。厂里的重大决策、决定都通过这个渠道传递下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也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的。一旦发现哪个职工生产操作上有了突破性进展或有重大革新发明以及其他特殊贡献,他们便及时召开职工大会进行表彰;当发现职工中存在一些普遍倾向性问题或个别突出问题时,亦能做到尽快开职工大会加以解释、澄清。有成绩,及时表扬;有问题,尽快解决。所以,他们的职工大会是"弹性会议",是不定期的。比如,1980年企业刚整顿时,市场上黄沙紧张,生产上又急需,厂领导准备在下班后组织工人去打捞多年冲积在河里的黄沙,有的工人提出给钱才去捞,否则不干。当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工人中间盛行,这对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正在整顿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道羁绊,必须冲破。厂领导便多次开职工大会,以"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启发教育职工树立"厂兴我荣"、"厂贫我穷"等观念。他们反复向职工强调:如果你们干什么活都只盯着钱,那么实际上我们成了雇佣关系,这降低了你们的身份!我们不是老板,是社会主义乡镇企业的厂长;你们也不是雇工,是社会主义乡镇企业的主人,主人不时刻想着为自己的厂出谋献策,不考虑企业的兴衰成败,那算什么主人?……同时又大力表扬不为名利,甘为集体作贡献的先进典型。简显的道理,正面的强化引导,解决了企业存在的一个大难题,使企业逐步摆脱"企业越穷,越无钱直接刺激职工;越无钱刺激职工,企业越穷"的恶性循环的被动窘境。
为了保证职工大会的强效果,江南仪表厂成立了厂工会,建立了厂长职工"联系箱",并且设专项基金奖励给厂里出主意、反映情况、甚至提意见的人,从而沟通厂领导与职工的长期信息交流渠道,逐步建立双向"对话"机制。当时部分职工对给厂领导提意见加分计奖有疑虑。厂领导便及时向职工灌输"花钱买意见值得"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买来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据。即使有人讲出了他自己认为对,而实际上不合理的要求,对于领导了部分人中存在的一些思想,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也是十分有利的。什么问题都捂着,等它烂得出了脓才去医治,那将是事倍功半的事。
以尊重人,爱护人,切实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为出发点,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江南仪表厂逐渐冲破了"金钱导向"的恶性循环轨道,向以企业精神导向的健康发展道路迈进。产值、利税、职工收入连续7年同步快速增长,职工精神面貌和厂风厂容大为改观。1984年,厂领导高瞻远瞩,除了鼓励职工多途径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外,投资了2万余元兴办厂技工学校,为提高职工素质,光大企业精神增添了强劲的"核动力"。

注:吴相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7年挂职于常熟市政府办公室,曾先后任国务院办公厅副处长,处长,政务副专员、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副局长,政务专员。2013年6月起挂职任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
梅玉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7年挂职于常熟市政府办公室,曾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综合处处长,为中央国家机关第六批援藏干部,现任国办秘书一局副巡视员。

图片
图片
图片